福利网站无码在线观看|国产成人丁香婷婷在线播放|久久精品无码鲁网中文字幕|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裸体|丰满毛少妇一a片免费|蜜臀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風物志】大國重器:秦詔權權衡天下
  • 時間:2021-09-24
  • 點擊:2326
  • 來源:蘭州晨報

大國重器:秦詔權權衡天下

  六王畢,四海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奮六世之余烈,依靠強大的武力橫掃六合,完成統一大業(yè),在東方大地上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王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

  秦朝只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短短的15年時間,然而卻影響十分深遠。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秦王朝統一度量衡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大一統的統治基礎。度量衡其實是三種計量測量物體的名稱,計量長短用的器具叫度,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稱為量,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就是衡。甘肅省博物館館藏的兩件國家一級文物——兩詔銅權和銅詔鐵權,就是一種衡。

  小村莊發(fā)現秦漢墓群出土秦權

  兩詔銅權出土于秦安縣隴城鎮(zhèn)上袁家村一座積碳古墓中。

  隴城鎮(zhèn)位于甘肅秦安縣東部,清水河中游,大隴山西側,距秦安縣城45公里。東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南接清水縣,地處張家川、清水、秦安三縣交界地帶。隴城鎮(zhèn)政府駐地叫媧皇村。傳說伏羲、女媧生于隴城,故有“羲皇故里”之稱。名勝古跡有女媧廟、女媧洞、大地灣遺址、西番寺遺址、三國時期古街亭戰(zhàn)場等,文化積淀十分厚重。

  上袁家村位于隴城鎮(zhèn)東南2.5公里的南七溝。溝的東西兩山對峙,植被蔥蘢,溝里有一條小溪,從南向北流入五營河,這是一塊形勝之地。

  1967年秋季的一天,秦安縣隴城鎮(zhèn)上袁家村的村民們,利用秋后的空閑時間正在村對面的山麓梯田興修水利,平田整地。這里的梯田坡度較大,梯田間的臺階高在4-6米之間。村民們在淺淺的耕土層下,竟然挖開了一座古墓,墓室因此而被破壞,人們在墓中發(fā)現了一批隨葬文物,這批文物被秦安縣文化館收藏了起來,這其中就有一件鐫刻秦詔版的銅權。后來這件銅權引起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工作者的關注,被調到甘肅省博物館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出土兩詔銅權的上袁家村發(fā)現的古墓不是一座,而是一個秦漢古墓群。1972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對該處墓地進行鏟探,又探出6座古墓??脊殴ぷ髡吒鶕乖岱e碳和出土文物等一系列信息得出結論,這是一處秦漢時期的家族墓群,秦墓時代在秦統一至二世時期。

  銅權鐵權上的秦詔銘文

  上袁家村出土的兩詔銅權,為我們了解大秦王朝在統一度量衡落實經濟政策中的舉措提供了實物依據。

  這件兩詔銅權,全為銅質,高7厘米,底徑5.2厘米,重250.2克。為增大器物表面以載銘文,權身被設計為空心鐘形。頂部微弧,呈傘蓋狀,鼻鈕。器表鑄成多道豎條觚棱,銘文即鏨記在觚棱間的平面上。

  秦朝的法律有七種形式:律、令、課、程、式、廷行式和法律問答。秦朝把皇帝的命令具體分為“制”和“詔”,皇命為制,即皇帝對某件事情的裁定,皇令為詔,即皇帝的宣告。

  秦詔銅權,就是秦朝皇帝向全國宣告以此權作為標準衡器。

  兩詔銅權銘文內容,一為秦始皇詔文:“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承相狀、綰:法度是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逼浯笠饩褪牵骸扒厥蓟识辏ü?21年)統一了天下,百姓安寧,立下皇帝稱號,于是下詔書于丞相隗狀、王綰,依法糾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確起來,統一起來?!?/p>

  一為秦二世詔文:“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有刻辭焉。今襲號,而記得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記得此詔?!士套螅刮阋?。”大意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下詔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說,統一度量衡是始皇帝制,后嗣只是繼續(xù)實行,不敢自稱有功德?,F在把這個詔書刻左邊,使不致有疑惑。”

  這兩則詔文清楚地記載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制的經過,并用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下來。

  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另一件銅詔鐵權,也是秦代的。權呈饅頭狀,鐵質,上有鼻形提梁。提梁一側鑲嵌銅詔版,上刻篆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四十字,共六行。底部有因重量不足而加填的金屬,為校驗重量誤差而采取的增減措施。

  除甘肅秦安出土的秦銅權外,考古工作者還在陜西咸陽、西安、寶雞及山東等地發(fā)掘出土了秦銅權,上面帶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有的加刻了秦二世元年的詔書,證明了秦代確實向全國推行了統一的衡制。

  秦權是秦國變法圖強的物化象征

  事實上,秦朝統一度量衡,并不是完成統一之后開始的,早在商鞅變法時便開始了。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后,任用商鞅變法,就開始施行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統一度量衡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fā)展策略。

  統一度量衡制,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變法內容,商鞅還統一了斗、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其側重點是通過技術性和法制性推進統一性和準確性。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zhí)行,不得違犯。

  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都不一樣,給國家間的交流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公元前344年,齊國派遣由卿大夫等人組成的外交使團到秦國,還專門商討兩國度量衡統一事項,說明當時統治者已經看到統一度量衡的重要性。另外,當時國家征收賦稅以糧食為主,自然需要統一的度量衡,以確保公正性。

  秦代的衡制是以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衡制為標準制定的。其衡制為:1石=4鈞=120斤,1斤=16兩,1兩=4錙=24銖。秦權的重量有4鈞(120斤)、1鈞(30斤)、20斤、16斤、9斤、8斤、5斤、1斤的權,進位系列大多適應石、鈞、斤制。秦安出土秦代兩詔銅權保存完好,重250.2克,為秦一斤,能較準確地反映秦斤的標準重量。

  對于秦權如何使用,歷來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種認為秦權相當于后世的秤錘,一種認為秦權是衡(天平)上使用的砝碼。檢驗天平的準確主要在于確定砝碼量值,桿秤的精確則是桿臂刻度的準確,與秤錘大小無關。由此可知秦權確實是砝碼。

  戰(zhàn)國不僅廣泛使用衡器,對杠桿原理也有透徹的認識。秦漢以后桿秤流行。

  關于桿秤有兩個有趣的傳說。

  據民間傳說,木桿秤是魯班發(fā)明的,制作桿秤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添加“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為16兩,并頒布統一度量衡的詔書。

  另一種說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個魚販遇到的難心事得到啟示,先用根竹竿,一邊放水筒,一邊放魚,利用杠桿原理發(fā)明,后來他進行改造,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但因為有些商家缺斤少兩,便添加“福祿壽”三星,表明,缺一兩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少壽。直到20世紀50年代,國家才實行度量衡單位改革,把秤制統一改為10兩一斤。但今天的一斤是500克,和秦代一斤250克相比,整整增加了一倍。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黃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