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1-05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文\徐云峰
兒時的冬天,鼻孔里總是充斥著炕煙的味道,聞見炕煙,也就意味著真正的冬天來了。
夜晚降臨,一家人坐在炕上,蓋著被子,溫暖便從腿部蔓延,充滿心田。隔著窗戶紙,任憑西北風凜冽,大雪壓垮樹枝,周身上下溫暖如春,不經意間便潛入夢鄉(xiāng)。
主屋放炕的權利一直被奶奶把持。屋是泥墻木頂一坡水,中間大,兩邊小,連成五間房。連通的主屋劃分為三個分區(qū),一側為熱炕,一側放置面柜,中間放置八仙桌,上供先人牌位。主屋的炕是奶奶的居所,我因從小跟著奶奶,主屋自然成了我夜晚的天地。放炕是奶奶整個冬天都記掛和值守的事,就像公司一個重要崗位上的高管。
放炕,多用柴草。柴是經過奶奶分級挑揀的。細碎的有小麥脫皮后的麥殼,稍大點的是小麥秸稈、黃豆稈、辣椒稈,更長的是玉米稈。不同的柴草燃燒后發(fā)出的味道各不相同,送達炕上的溫度和持久度也相差甚遠。于是,奶奶會精心組織這些柴草的比例,既不會讓炕膛的火太大而燒了被褥,也不會燃燒一陣兒就熄滅,不得不半夜爬起來再次放炕。讓炕保持一晚上相對均勻和持久的溫度,是奶奶多年來練就的經驗。
送入柴草的口叫炕眼,不到一尺見方,柴草被放入炕眼,還需要一把利器——推耙,兩米多長的木桿頂端鑲著的巴掌大木板,將柴草推入炕膛,讓它們各就各位。推耙就如放炕的魔杖,它周身黢黑的歷史,寫滿了溫暖的魔法。
為了保持炕的溫度,奶奶瘦小的身子常常跪在炕眼前。她會將事先準備的柴草小心謹慎地推入炕膛,看炕膛內存有的火星點燃柴草,然后關上炕眼門,起身站在院中央,觀看房頂上炕煙囪里冒煙的情況,以判斷炕內燃燒的進度。一晚上的溫暖,都是奶奶精心放炕換來的結果。
我急欲加入放炕的行列是好奇心使然,但一直沒有機會,平日里奶奶負責放炕,連母親都沒機會。直到有一次大人外出,只留下我和弟弟在熱炕上看圖畫故事。我心生一計,將炕側墻里的壁柜打開,用火柴引燃衣服,關上壁柜門,不一會兒,白煙就擠著門縫跑了出來,壁柜門變成了炕眼。為讓火更大一點,我時不時打開柜門,調整里面衣服的形態(tài),果然,衣服像奶奶推耙下的柴草一般被燒著了。關上壁門,濃濃黑煙從門縫里以千軍萬馬之勢奔襲,我和弟弟在炕上趁著黑云歡跳,宛如黑風怪出洞。黑煙彌漫著,刺鼻的味道傳出了主屋。幸好外出的母親及時歸來,她急忙跑進主屋,從壁柜里拖出冒著火星的衣服,扔在地下,用笤帚撲滅每一個火苗后,我和弟弟屁股上挨了一頓笤帚疙瘩。剛做了幾分鐘的黑風怪,就被打回原形,好在沒有引起大火。
稍大一些,常常因為能加入放炕的行列而倍感自豪,那便是灌炕煙囪。煙囪是在修建房屋時在墻里預留的,不過碗口大小,因柴草煙熏火燎,時間一長,灰塵黏附其上,煙道變小,出煙不利。解決辦法很簡單:用繩子墜上秤砣,從房頂煙囪口將秤砣放下,往復提拉幾次,煙道得到清理,然后吊上一小桶水,從煙囪口灌入,塵埃落下,清理工作便完成。蹬梯子上房是我的最愛。童年的高度,就是從這三四米高的屋頂開始的,每登頂一次,心里便成長一回,之前膽小、緊張的雙腿變得穩(wěn)健,而站在房頂上的男孩,終于可以向家人宣告自己的成長,如同登上了一座山峰。
如今,父母親住進了樓房,但一到冬天,還是喜歡有熱炕的老宅。我雖勸說把炕改成電加熱的,但父母親依然堅持放炕?,F(xiàn)在放炕,多用細末的煤,秸稈引燃,燃燒持久,比奶奶當年省事很多??粺熢诶滹L中飄著,熟悉而溫暖的味道升騰在村莊的上空。那是父母的堅守,亦如奶奶的堅守,時刻等待歸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