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3-24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黨慧
文縣茶園?資料圖
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從文人墨客的詩酒茶會,到尋常百姓的粗茶淡飯,它貫穿了行業(yè),連通了雅俗。在茶香裊裊中,有“寒夜客來茶當酒”的溫情,有“竹雨松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的閑適,更有茶馬古道上的悠悠駝鈴與商貿(mào)傳奇。在春和景明之時,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隴南春茶的世界,探尋春日佳茗背后的故事,在茶香四溢中感受春的韻味。
春茶
“春茶自造始開嘗,色味甘新氣芬馥……”宋代詩人李復(fù)在詩中,以寥寥數(shù)語,便將春茶的美妙刻畫得入木三分。每當談及品茶、采茶,人們的思緒總會不由自主地飄向煙柳畫橋、風簾翠幕的煙雨江南。在大眾的認知里,茶仿佛是江南水鄉(xiāng)的專屬。那溫婉秀麗的景致與采茶的畫面相互映襯,和諧而美好。
然而,許多人并不知道,在甘肅的隴南市,隱匿著一片中國北方極為難得的高海拔優(yōu)質(zhì)茶葉最佳適生區(qū)域——文縣碧口鎮(zhèn)馬家山村。這里山水相依,云霧繚繞,因地理位置獨特,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所產(chǎn)茶葉香氣天成,獨具特色,是名副其實的綠色產(chǎn)品。
春日的暖陽如靈動的精靈,在枝頭俏皮地跳躍,灑下金色的光影;溫柔春風似輕柔的手,帶來絲絲愜意。而在蔥郁的茶園里,嫩綠的茶芽也按捺不住蓬勃的生機,歡快地探出了尖尖腦袋,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召喚著采茶人奔赴這場春日之約。
我多次去過隴南,卻每次都與茶村失之交臂。這份錯過,成了我心中的遺憾。驚蟄已過,春的氣息愈發(fā)濃郁,看著朋友圈里春意盎然的浪漫景致,決定要將這次期待已久的尋茶之旅提上日程,不再讓這份遺憾延續(xù)。
趁著周末閑暇,我踏上了探訪茶園的旅程。動車抵達武都便和好友會合,結(jié)伴前往馬家村,感受這份藏在山水間的獨特浪漫。坐在疾馳的車里,窗外的景色恰似一場盛大的花事。一路上,迎春花、桃花、山茶花每一朵花都像是懷揣著使命,在墻角、溪邊、坡地,鉚足了勁兒綻放,它們一樹挨著一樹,一片連著一片,即便是路邊僅有的一兩棵桃樹,那綻放的花朵也足夠吸引人們的目光,點亮整個春天。
大約一個半小時后,到達文縣碧口鎮(zhèn)。從石龍溝進入后,汽車在云遮霧繞的山路上來回蜿蜒盤旋,那路如一條靈動的綢帶,引領(lǐng)著我們深入這方綠色天地。不一會兒,車輛已輕快地駛?cè)腭R家山村的鄉(xiāng)間小路。
馬家山的春天,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抬眼望去,天空湛藍如寶石,高遠而澄澈,棉花糖般的云團悠然飄蕩其中,與漫山遍野翠綠的茶樹相互映襯。田野間一片靜謐祥和,微風輕柔拂過,裹挾著絲絲縷縷淡雅的茶芳茗香,縈繞在鼻尖,純粹而又沁人心脾。
車快行至山頂時,一潭池水吸引我們停車駐足。只見池水微波蕩漾,沿著水邊建有景觀亭、小拱橋,人行步道,周邊是翠綠的茶園,風景宜人。翠綠的茶園,黛綠、豆綠、墨綠、深綠的森林,構(gòu)成層次分明的山野,茶鄉(xiāng)風光盡收眼底。
看到眼前妙不可言的風景,我們決定步行前往茶園。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約三十分鐘后,視野漸漸被漫山遍野的茶樹填滿。歷經(jīng)一整個冬天的蟄伏與蓄積,棵棵茶樹仿若汲取了天地間的靈氣、沐浴了日月的精華,煥發(fā)出勃勃生機。無數(shù)葉芽從枝干間冒出,像是一個個驕傲的小精靈,肆意舒展著身姿。它們綠得奪目,尖得俏皮,嫩得惹人憐愛,細細的絨毛從蓬勃的茶樹上輕盈地翹立起來,在微風中翩然舞蹈,仿佛訴說著春的故事,又似是迎接每一位到訪的客人。
遠眺,茶樹像是大地精心雕琢的綠色絨毯,層層疊疊,順著山勢起伏,一直綿延至天際。陽光透過淡薄的云層,溫柔地灑在茶葉上,葉尖的露珠閃爍著細碎的光芒,宛如無數(shù)顆晶瑩的珍珠。近看,株株茶樹似天然盆景,置身其中,彌漫著新茶的芬芳飄然而至,令人心醉。
環(huán)視四周,連綿起伏的丘陵地貌猶如大地泛起的綠色波浪,從山腳向山頂層層鋪展。此時,茶園里已熱鬧起來,采茶的姑娘們身著鮮艷的服飾,戴著斗笠、背著竹簍,穿梭在線條分明的茶樹間,她們的歡聲笑語,與山間清脆的鳥鳴聲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曲美妙的春日樂章。
沿著茶園小徑往里走,一條條山溪蜿蜒而過。溪水清澈見底,潺潺流淌的溪水宛如靈動的音符,演奏著大自然的樂章。而在茶園的高處,還有一些形態(tài)各異的巖石點綴其中。有的巖石突兀而立,像是大自然的守護者;有的則層層疊疊,宛如歲月書寫的史書。這些巖石歷經(jīng)風雨侵蝕,表面布滿了歲月的痕跡,它們與茶樹相依相伴,見證了茶園的變遷與發(fā)展,為這片茶園增添了幾分古樸與厚重。
行至茶園深處,我們邂逅了一位面帶質(zhì)樸笑容的茶農(nóng),名叫劉清武,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淺淺的紋路,卻藏不住眼中對茶園的深情。他熱情得好似久別重逢的老友,快步走進一旁的簡易茶棚,不一會兒,便端出一杯冒著裊裊熱氣的香茗。
我接過茶杯,只見茶湯色明亮嫩綠,如春日新發(fā)的嫩葉,清澈得能映照出我的面容?!皣L嘗咱本地的極品龍井,鮮著呢!”茶農(nóng)笑著說道,眼中滿是自豪。
隨后,他興致勃勃地給我講述茶葉的采摘與制作過程。他抬手比劃著:“采摘茶葉講究可多了,得趁天剛蒙蒙亮,露水還掛在葉尖的時候就上山。采茶人得用指尖輕輕捏住那鮮嫩的一芽一葉,動作要快、要準,就像在跟茶葉說悄悄話,生怕驚擾了它們?!?/p>
談到制作工藝,他的神情變得格外專注:“從殺青、揉捻到干燥,每一步都得拿捏好火候和力度。殺青的時候,那大鐵鍋里的溫度要剛剛好,茶葉在里頭翻滾跳躍,就像一群小精靈在跳舞,可不能有一絲馬虎,不然這茶的香氣和口感可就全毀了。揉捻的時候,輕重緩急都有門道,得把茶葉的細胞揉破,讓茶汁溢出來,這樣泡出來的茶才夠味兒。干燥也有講究,得用文火慢慢烘,把茶葉里多余的水分都趕跑,留下最純粹的茶香?!?/p>
聽著他的講述,我深深感受到茶農(nóng)們對這片土地熾熱的愛與敬畏,每一寸土地、每一片茶葉,都承載著他們的心血與希望。他們堅守著代代相傳的傳統(tǒng)制茶工藝,就像守護著一份珍貴的寶藏,讓這份茶香在歲月的長河中綿延不絕。
品過香茗,聽完故事,不知不覺間已近暮色,來到茶園的觀景臺上,極目遠眺,整個馬家山村在暮色籠罩下別有一番風情。
自古香茗出深山,好山好水出好茶。文縣碧口位于西秦嶺山地和岷山山系的交會地帶,與大部分北方地區(qū)嚴寒的冬季不同,即使到了冬天,文縣的最低氣溫仍在攝氏零度左右,氣候溫潤宜人,加上這里充沛的降雨量,在許多茶專家眼里,這里早就具備了產(chǎn)好茶的天然條件。特別是馬家山、李子壩與碧峰溝等地,常年雨霧氤氳,宛如仙境,為茶樹的生長營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
日影西斜,余暉為茶園勾勒出一層暖黃的輪廓。不知不覺間,一天的時光已悄然流逝。當我轉(zhuǎn)身,緩緩踏上歸程,鞋底輕輕摩挲著濕潤的泥土,那細膩的觸感從腳底傳來,仿佛是茶園溫柔的挽留?;厥淄蚰瞧鑸@,我知道,在我離去的這一刻,一顆關(guān)于茶的種子已悄然在心中種下。此后,無論時光如何匆匆流轉(zhuǎn),這充滿詩意與生機的茶園,都將在記憶深處生根發(fā)芽、枝繁葉茂,成為我心中最美好的記憶。